首页
本馆概况
信息发布
艺术欣赏
网上培训
活动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馆总分馆
信息发布
信息公开
馆务动态
安次之韵
安次文化刊物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在军中写下23本日记
金乡,这是一片孕育英雄、培育英雄的土地。
地处孔孟之乡山东济宁的金乡,历史上曾涌现出多位英雄人物。如今,金乡县的王杰村有一座风格独特的纪念馆,苍松翠柏环绕的馆内,英雄战士王杰的雕塑巍然屹立。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省金乡人。
听着黄继光、董存瑞等战斗英雄故事成长的王杰,从小就崇尚英雄。1961年8月,王杰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工兵营1连。
入伍后,王杰很快加入了共青团,并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当兵4年,王杰写下了23本、总计超10万字的心得日记。
1965年7月,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年仅23岁的王杰为保护在场的另外12名民兵,用身体扑向炸药包,挽救了其他人的生命,而他自己以身殉职,壮烈牺牲。
王杰的23本日记
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革命精神被广为传颂。
王杰生前的日记,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王杰纪念馆的墙壁上,张贴了一些摘抄下来的话语,供后人瞻仰——
“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也甘心情愿。”
“我一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人民的勤务员。”
“干什么工作都要一心一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有了成绩不能骄傲,遇到困难不要失掉信心。”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日记中写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除了“两不怕”精神,王杰曾写在日记中“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三不伸手”精神,也让许多干部群众深受触动。
王杰日记影印版。摄影:李灿
血衣残片
在纪念馆里,还有一块巴掌大小的血衣残片。
辛庆文老人是这块血衣残片的收藏者。作为王杰的金乡籍战友和好朋友,王杰牺牲时,他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当时他身体多处受伤,脸上也有血,我让他靠在怀里,从他裤腿上撕了一块布给他擦血。我一边掉泪一边跟他说:你跟着我,咱回家,我把你带回家。”
王杰去世后,安葬在了他牺牲的地方。
王杰像 新华社发
这块沾染了他的鲜血和辛庆文老人眼泪的血衣残片,一直被辛庆文保留了下来,虽然老人数次搬家,但这块血衣残片却一直珍藏在从军日记本中。
直到多年后,辛庆文接到战友韩义祥的电话,得知王杰纪念馆正在搜集烈士遗物,他把这块保存了多年的血衣残片交给了纪念馆。
王杰的入党申请书
王杰曾14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他在日记中写道:“入党是我的要求,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别人能入党说明别人条件已经具备了,自己还不具备,还有工作没做到家,自己没入党,不埋怨别人,不埋怨组织,是我做的不够。我相信,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工作干好,够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党的大门是敞开着的”。
王杰的入团志愿书
王杰牺牲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他忠诚于党的信念和“三不伸手”的高尚追求,也被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的一把标尺。
来源:新华社、共产党员网、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解放军报”、微博@中国军事网
编辑 : 邬健
审核 : 张宇
监制 : 孟庆伟
编辑:admin 点击次数:
0
更新时间:2021-07-14 16:50:00 【
打印此页
】 【
关闭
】
上一篇:
【一起学党史】红军在打仗之前,战士间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
| 下一篇:
“平语近人”书法展走进富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