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
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
非遗雅集——品茶道·悟香韵
2023年安次区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非遗项目保护的经验成果,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营造非遗保护浓厚社会氛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匠心铸造非遗,传承非遗,传承上给予创新,让群众感受非遗、体验非遗、交流非遗。“非遗雅集”品茶道·悟香韵活动于5月26日上午在安次区文化馆会议室举行。
品茶道
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洱茶膏制作技艺”是茶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也是本次活动的核心。
李洋
调香师考评员
评茶员裁判
评茶员培训讲师
制茶二级技师
评茶员二级技师
茶艺师
茶叶加工工考评员
廊坊市新境学校副校长
新境培训学校高级茶文化讲师
现场,普洱茶膏制作技艺李洋老师拿到手中的茶饼教大家识茶,“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随后,为大家讲解制茶工艺及历史,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活动通过讲解、实践、品茗三种形式,让广大群众沉浸式体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悟香韵
南宋王沂孙的《花外集》,借“香”喻情,抒发的是忧国忧民之情,以至传为佳作、佳话。明代屠隆认为“沉香出于天然,其幽雅冲淡,自有一种不可形容之妙。若修合之香,既出人为,就觉浓艳……”;李清照写焚沉香之景、之感受是“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清怀如水”;黄庭坚则写道:“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赞美的都是沉香。
谷俊明,字丰逸,号承香公,河北廊坊人,1973年生出生于制香世家,是谷氏传统制香技艺第十三代传承人,中国传统制香技艺大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香文化研究所认定的“制香师讲师”,河北省级传统制香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中国香文化研究院特约讲师,河北省民协会员,“谷氏香”燕赵老字号品牌创始人,河北谷氏香业有限公司创办人。
其论文《关于香的那些事儿》,刊登于《天工》杂志发表,荣获第四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成就(成果)展银奖;并在此次“传承与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成就(成果)展上被授予“传统技艺研究与应用领军人物”称号,荣获“文化传承贡献奖”。2019年端午期间受邀请参加央视一套“端午话传承”之《百年制香家族》同年河北电视台公共频道报道《乐享河北》之“匠心守艺”的拍摄讲述香文化的历史,谷氏香的千年传承。
一缕烟香起,静中开鸿蒙。本次活动邀请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谷庄传统制香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谷俊明老师,现场展示并讲述了香的使用方法、功效等,引经据典地讲解,让群众了解香背后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展示八道工序制作成香,现场邀请群众共同参与到其中,亲自体验制香技艺;香文化是传统生活艺术的升华,在闻香环节中,点燃鹅梨帐中香、五行养生香、天然驱秽避瘟香、安安香多种香品,以手为炉,一呼一吸,芬芳馥郁,现场弥漫在馨悦之中,使人静下心来体会人生和感悟生活。
通过“品茶道·悟香韵”活动,让广大群众走进非遗、感知非遗、理解非遗,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感悟非遗文化魅力和博大精深的生活美学智慧。
编辑 : 王依妍
审核 : 贾德贵
监制 : 孟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