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4月6日,由安次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安次区文化馆承办的“2023年安次区非遗进乡村”活动,特邀市级非遗项目惠家堡“黄师傅麻花”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玺老师走进安次区码头镇惠家堡村为村民讲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带领村民体验制作过程,掌握非遗知识,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共识。
2023年非遗进乡村 惠家堡黄师傅小麻花
安次区惠家堡黄师傅麻花起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始人刘洪绪在清宫做帮厨,因巧合给慈禧做了一次麻花得到慈禧的赞赏,特赐名“黄师傅麻花”。“黄师傅麻花”口感香脆可口,既保留了油炸的香味又油而不腻,此后刘洪绪将技艺传给儿孙。2018年惠家堡黄师傅麻花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制作工艺
惠家堡黄师傅麻花是以纯手工制作的工艺见长,选用优质小麦粉、广西优质白砂糖为原料,经过秘方的调制和面,再以10次叠压法揉面,醒发后切成均匀的长面块,再以前七后五的手法上劲搓条,最终炸出唇齿留香的麻花。
工艺成就
2014年,惠家堡黄师傅小麻花参加了“廊坊好味道美食评选”活动,并获“廊坊十大名小吃”称号。2015年被评为廊坊十大旅游商品,2016年获中信国安杯廊坊乡村旅游创客大赛第二名。
每一门非遗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活动在非遗传承人刘玉玺精湛的技艺讲解中拉开帷幕。刘老师村民介绍了惠家堡黄师傅麻花传统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及产品特色,详细讲解了麻花制作过程中和面、切条、搓制、煎炸等环节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依次揉面、切条、搓麻花、煎炸,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次活动,提升非遗社会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将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
编辑:王依妍
审核:贾德贵
监制:孟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