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文化馆
  • 首页
  •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信息发布

信息公开
馆务动态
安次之韵
安次文化刊物

【区级非遗】东沽港彩绘画

东沽港彩绘画

东沽港彩绘画中心发源地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四街村,据传约始于明朝末年崇祯年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东沽港彩绘画兴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衰于民国上海出现“石印”及军阀混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彩绘行业遭受重创。新中国成立后,多位彩绘名师共同努力,恢复整理民间濒临失传的画稿190余幅,彩绘画得以保留至今。


历史渊源

东沽港彩绘画起源于明朝后期东安县(现在安次区)东沽港村一霍姓人家,此家生有六子,全家老少皆以建筑工匠职业为生。他们经常为宫殿的屋檐、房梁、柱子等刷漆涂彩、雕梁画柱,雨天、闲暇时,在纸上画一些花鸟虫鱼,拿到街里或集市上售卖。从此,东沽港彩绘画逐步繁衍发展起来。

自清朝同治、光绪时期始,东沽港村第一代传承人霍夫子,为了下辈人的生存生活,开始传给后代。

在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东沽港彩绘画因此兴盛,不仅在民间大量销售,还销往皇宫、达官显贵人家,每到节日,皇宫里都要置办东沽港民俗彩绘画,以此娱乐。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出现“石印”现象,加之军阀混战,东沽港彩绘画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百姓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劳动受到影响,生活困难,东沽港彩绘画师和画庄(经销商)纷纷改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彩绘画受到高度重视,彩绘画民间高手潘忠义(霍秀英师傅)、山东人张兴泽(霍秀英师傅)和彩绘画名师霍秀英等共同努力,恢复整理了一些民间濒临失传的画稿,现保存于东沽港镇四街村村民、第七代传承人王瑞杰手中。

基本内容

东沽港彩绘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首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覆上有胶矾的宣纸,用狼毫小笔勾勒,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以线造型是东沽港彩绘画的特点,勾画是基础和骨干。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以固有色为主,一般用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色彩审美意趣。

东沽港彩绘画继承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明代宫廷彩绘的技艺,采用手工彩绘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以民间景观、民俗传说、历史人物为构思题材,通过勾线、画图、彩绘、装裱等工序制作成品,其思想内容文化寓意,鞭挞奸恶贪腐,宣扬忠义忠孝爱国,祝愿人民富贵吉祥,幸福安康,赞美当地人文景观。


 

东沽港彩绘画,色泽雅艳,独具一格,记录了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思想主题鲜明教育人,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价值。东沽港彩绘画的调色技法独门一绝,这种技艺手法十分罕见,具有很强的技艺传承价值。

东沽港彩绘画在400年历史发展中,除战乱之外,市场销售量很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东沽港彩绘画在廊坊民间文化和河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挖掘、抢救、保护东沽港彩绘画,对河北民俗文化及河北美术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性传承人

王瑞杰,女,1968年生人,师从霍秀英,廊坊市东沽港镇第四街村人。她自幼喜欢绘画,后嫁给霍秀英独子深得真传,开始学习彩绘画技法,收集整理民间历史景点画稿90多幅,让一批批古画从新有了色彩,通过婆婆霍修英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授技法,一直保留至今。

王瑞杰曾去过日本调研学习,现已收徒10人;20余次参加全国性的画展,多次获奖;先后10余次深入东沽港小学讲课,传播彩绘艺术;在东沽港建立了2个培训班场地;多次接受廊坊电视台、廊坊日报、《今日安次》的采访。

她创作的《东安古八景》,在廊坊文化界引起广泛影响,廊坊电视台、廊坊日报、今日安次、安次融媒体、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搜狐、腾讯、百度等媒体曾给予报道。

编辑:井九玲
审核:王依妍

监制:孟庆伟

编辑:admin   点击次数:0  更新时间:2024-03-27 17:00: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2024年安次区送文艺下基层惠民演出成功举办! | 下一篇:2024河北广播电视台魅力之星语言艺术大会廊坊赛区初赛开始报名了!

友情链接:

  • 河北省公共文化云
  • 国家公共文化云
  • 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
备案编号: 冀ICP备17021270号-1 联系电话:0316-8029996 邮箱:lfacwhg@126.com 微信:安次区文化馆 网站:www.acqwh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