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与安次区进行校地合作交流座谈
4月10日下午,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领导带领科研团队及《映象廊坊》创作团队师生一行来到我馆进行了以“非遗”为主题的“校地合作交流座谈会”。廊坊市安次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海斌、副局长翟英彬、安次区文化馆馆长孟庆伟和廊坊市安次区国家、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张长英、东张务音乐会省级传承人李树清、东张务音乐会市级传承人刘克亮、后屯音乐会市级传承人高德建、南茨平云龙圣会会长张金水、路营高跷会会长李涛、脱胎髹漆技艺区级传承人张秀丰参加了交流座谈会。
首先,与会领导与学院师生一同参观安次区文化馆场馆的设置及功能,在会议室认真聆听了安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安次区非遗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七大领域,共有非遗项目72个,其中,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9项,市级非遗36项 、区级非遗23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47名,省级9名,市级23名、区级15名。通过交流座谈,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贴近非遗,感受非遗。
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科研团队与《映象廊坊》创作团队师生分别与我区非遗传承人、会长进行了单独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平台。非遗传承人、会长可以向师生们传授非遗的精髓和技艺,分享他们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经验和心得,从而,师生们可以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了解非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校地合作有助于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音乐学院科研团队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非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建议。同时,《映象廊坊》创作团队可以结合非遗元素,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此次活动,校地双方面对面交流,进一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学科融合交流,为推进安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融入高校学科教育、科研,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校地合作交流座谈会能够推动安次非遗的发展,提高安次文化软实力,同时保护与传承安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王依妍
审核:李立强
监制:孟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