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也是“燕京八绝”之一,大到人物、器具、鸟兽、花卉 , 小到别针 、戒 指 、印章,品种繁多,做工精湛,被誉为“东方瑰宝”。
孙记玉雕制作技艺传承人孙殿国是安次区葛渔城镇佟庄村人,他继承祖传手艺,在朴素创作与谦逊执着中坚守艺术之路,一双巧手为玉石赋予“生命”。
图片
坚守初心 抱朴守拙
今年65岁的孙殿国从事玉雕行业近40年,其家传玉雕技艺可追溯到清朝时期,祖辈孙景愚在家乡创立了佟庄仿古玉雕厂。
受家庭环境影响,孙殿国幼年便与玉雕结下不解之缘。4岁那年,他拿起玉石的“下脚料”,模仿大人样子,开始尝试雕刻,“那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是艺术,只是觉得,这些石头在手中慢慢变化,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1974年,14岁的孙殿国正式踏入佟庄仿古玉雕厂,“刚入行时,我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糙而充满可能。但凭借着对玉雕艺术的热爱和不懈努力,我很快从新手成长为团队的骨干。”16岁时,孙殿国拜入仿古玉雕第二代传人陈洪泽门下。
孙殿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玉雕成为他与世界交流的“语言”。他闭门雕刻,沉浸在艺术海洋中,“我几乎在沉默雕刻中度日,玉石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忠实的听众。每块石头都有它的故事,我所做的,就是倾听这些故事,然后将它们雕刻出来。” 他的作品,无论是浮雕、圆雕还是镂空透雕,每一刀都精准有力,承载着对美的追求与理解。
近40年玉雕生涯,他经历了行业的起伏与变迁。面对上世纪90年代的行业低谷,孙殿国仍坚守初心,“那段时间真的很艰难。但我想,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那这门技艺就真的没有未来了。因此,我选择坚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玉雕艺术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匠心独运 深度创新
孙殿国告诉记者:“我沿用传统仿古玉石雕刻技术,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俏色玉器”的制作,是一门将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高超技艺。孙殿国介绍,这种艺术形式的难点在于设计思维和雕刻技巧,巧用料形和手法,将玉料的天然色彩与纹理转化为艺术的灵感,变瑕为瑜,创作出浑然天成的经典作品。他说:“一件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想法,更展露出艺术家的雕刻技艺。我一贯在作品上追求深度与创新。”
《耄耋富贵》 作品,是孙殿国巧手雕琢的典范。洁白无瑕的玉体被雕琢成雍容典雅的牡丹;黄色、黑色的玉皮,被雕成猫与蝴蝶,巧妙利用了“耄”与“猫”“耋”与“蝶”的谐音,寓意长寿、富贵、平安的美好祝愿。孙殿国对玉料中那一小处黄色的匠心处理,不仅保留了玉料的天然色泽和纹理特征,还为作品增添了生气、活力与灵性,视觉效果更为丰富。
孙殿国说:“‘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已成为玉雕界的行话。其作品寓意多与吉祥有关,深受喜爱。”一块籽料要经过设计造型、机械打磨、研磨、雕琢、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才能成为富有艺术气息的玉雕精品。他随手从石料中挑出一块和田玉,经过精心设计与打磨,变成一片栩栩如生的树叶。这个过程,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玉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返璞归真 “玉成其事”
在孙殿国工作室,记者注意到,在打磨石料过程中,有一个大瓶子挂在墙上,一根输液管不断向机器上滴水。“这是我的‘小发明’!打磨石料需要不断加水降温防飞尘,受到输液器的启示,我自己改装了一下。”孙殿国解释。
孙殿国对玉雕艺术的理解,不仅限于技艺层面,更融入人生哲思。“做玉就像做人一样,不能有瑕疵。”他引用古语“玉如君子”表达出与玉结缘之人,品质也不会差的信念。“一个人不管做哪行哪业,只要认真去做,那就是好的。”孙殿国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职业的尊重与对品质的追求。
玉雕工艺是一门精致细腻的手艺,要求工匠根据不同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因料取材、因材施艺,巧妙利用玉料的天然色彩,成为玉雕作品的点睛之笔。绿色翠鸟头上的一点红,红色金鱼的黑眼睛,梅花鹿身上的花斑……这些细节,都是孙殿国匠心独运的体现。他别出心裁地设计、雕琢,努力让每一件作品成为典范。
多年来,孙殿国在作品题材、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传承延续,创作出 《竹》 等经典作品,融合多种雕刻艺术之长而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努力与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曾荣获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孙记玉雕被列入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廊坊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