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1407-1485),字希正,号归茚,东安(安次)县人。明正统三年(1438年)中举,正统七年(1442年)考中进士,授任户部给事中。时值“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契丹后族也先率领进犯的“瓦刺军”俘虏,景帝朱祁钰监国,李侃上疏陈述精选将才、招募民壮,使用战车。也先率军围逼京城,一些 朝臣建议烧毁城外马草,李侃进言:“瓦刺军轻骑彪悍,无持久围我之心,马草不能烧,以免再向民间征敛,徒增人民负担。”此议报知景帝后诏准并得到景帝的赞许。当时,李侃父母在容城县,他昼夜牵挂、悲泣,请假在战乱中冒险把父母全家迁至京城(战事平息复归容城)。景泰初年(1450年),廷议录用护从英宗亲征牺牲的文武官员的后代,李侃直言:“畏缩偷生者应严加谴责,以激励臣子的气节。”同年, 英宗即将获释还朝,李侃与同僚刘福等据理直谏:“上皇还朝,礼宜从厚。”景帝朱祁钰不想还帝位于英宗,指责李侃忤逆帝意,幸亏尚书胡潆为其开脱,这才作罢,随即调任为都给事中。
“土木之变”后,广征钱粮以供军需,为此,消减天下学校教师的薪俸。当时各级各地官员借此巧取豪夺。李侃参奏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敛租税,金濂属吏石享的侄子石彪侵夺民业,请从重惩处,并严禁权亲勋戚中官员豪夺百姓,对于知情隐瞒不报者,同罪同罚。皇帝宽恕石亨,石彪等人均治罪。那时候,担任给事中的官员们,敢于直言进谏者,首推林聪,李侃也有矫枉抗佞的正直名声。皇帝召议另立太子,群臣唯唯诺诺不敢反对,只有李侃泣泪进谏:“东宫太子无失德、失聪的之过,不可废之另立。”御史朱英也谏曰,“不可,”因李侃谏言理正词壮,遂提升为詹事府丞。天顺元年(1457年),改任太常寺,晋升太仆寺卿。第二年(1458年)复设山西巡抚,调李侃出任右佥都都御史。上任后,上疏奏曰:“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不是生长在这里的人,没有人能够安宁的居住而轻视敌人的, 现在,南方的人来西北戍边,畏惧风寒, 听到外族来侵就双腿颤抖: 而北方的去南境戍边,也难耐酷暑,多有潜逃。 应当令南北戍边军队清查调动士兵,各回本地驻防,人与人之间有情分,便于交往和整饬防务。而现在却无法做到。”同时弹劾揭发巡按李杰的罪状。李杰也告发李侃。但查验李杰罪状属实,遂撤职除名,李侃无过错,被解脱。天顺六年(1462年),考察山西属吏,弹奏罢免布政使王允、 李正芳及以下官员160人。因此,李侃上疏奏曰:“诸臣与我若不堪任用者,一律清退,我也应当罢免。”皇帝诏示:不准许。李侃秉性刚直方正,力振风纪,负腐的人都收敛其迹。是年冬, 母逝归乡服丧。临行,军民相拥泣送,路塞不能通行。守孝期满,不再复出。家居十余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去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