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资料图
溯源东安历史 揭开世家序幕
讲座伊始,许振东以生动的语言为听众勾勒出辽宋金时代的风云画卷。他介绍:“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广阳、廊坊开发区三地,在汉高祖刘邦时就置县称‘安次’,中统元年改称东安县,后升为东安州,直至中华民国三年均称东安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孕育出众多文化名人,而李士瞻家族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通过对廊坊区域历史沿革的梳理,许振东巧妙地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角——李士瞻家族。他强调,李士瞻家族在我国古代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其经世之才与诗文成就,对廊坊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是当之无愧的“东安第一世家”。
家族北迁崛起
尽显文治武功
许振东首先讲述了李士瞻家族的北迁历程。他说:“在辽金之前,东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契丹崛起,今廊坊之境分属宋、辽,幽州成为辽的陪都后,东安地区的经济文化才逐渐发展起来,李士瞻家族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
李士瞻自幼英敏好学,至正元年,以布衣之身游走于京师官宦之间,因其卓越才华,很快得到平章政事悟良合台、右丞乌古孙良桢等人的赏识,被聘为知印。至正十一年,他考中大都路进士第十名,从此踏上仕途。
在仕途生涯中,李士瞻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历任将仕郎、万亿广源库知事、中书省右司椽等多个重要职位,最终晋升为户部尚书,并赴福建任海上漕运使。在福建任职期间,面对海寇占据福州城的严峻局势,李士瞻只身入城,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海寇头领投降,使百姓免受战火之苦。“李士瞻只身入城劝降海寇,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他的胆识,更彰显了他心系百姓的情怀。”许振东感慨。
除了军事方面的成就,李士瞻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为人襟怀坦荡,正直敢言,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化解统治危机。至正二十年,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因争夺冀宁地区产生矛盾,李士瞻毅然上书察罕帖木儿,陈说利害,成功使其罢兵。至正二十二年,他又上书力陈时政二十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眼光。
李士瞻著有《经济文集》六卷,其中诗歌成就尤为突出。许振东特别指出:“李士瞻是我国古代海疆诗创作的第一人,他的诗歌突破了传统边塞诗的题材局限,将笔触伸向东南海疆,为我国诗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振东选取《楚门述怀》《坏舵歌》等代表作进行赏析,让听众直观感受到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与传统边塞诗不同,他笔下的海疆充满独特的地域风情。‘南溟之鱼头尾黑,身长竟船头似铁’,这样的描写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
子孙各有成就
文脉绵延不绝
许振东介绍,李士瞻有子四人,各有所成,其中以李守成(李延兴)的成就显著。李延兴,字继本,少以诗名,持身端洁。至正十五年中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因中原战乱,他隐居不仕,却以师道尊于北方,号“一山先生”。
入明以后,李延兴虽志不仕新朝,但因北方学博识精者少,不得不出任教职。他在多地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在元末明初文坛,李延兴深富德望,文名甚著。四库馆臣评价他的诗文“俊伟疏达,能不失前人规范”,朱彝尊、陈田等诗词大家也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李延兴的一些刻画人物与记事写景的散文,注意捕捉生活细节,文字清隽雅素,简洁流畅,也较有韵致。如《曲河轩记》《李栖翁传》《刘义士传》等篇,亦为佳作。
许振东详细解读了李延兴的《一山文集》,并分析了其诗歌特色,“李延兴的诗歌秉承河朔诗歌的贞刚之气,意境苍凉浑厚。如《滦河》中‘千年海鹤辽东去,万里滦江天际来。沙路连城白似雪,山光过雨碧于苔’,以宏大的时空视角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延兴后人衍续
家族文脉代代相传
关于李延兴后人的衍续情况,许振东进行了深入介绍。李延兴至少有二子,其中长子李东,字方曙,为洪武年间贡士,以明经举为新城训导,历教多地,有孝行,人称李孝子。
李东有子俣、伸、侃三人,均有所成就。李俣秉性刚方孝友,仗义疏财,在乡开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李伸天资颖异,登宣德七年乡举,复中进士,在教育领域成绩斐然,多次上疏言事,多被采纳;李侃,字希正,号归庵,正统三年中举,正统七年考中进士,授任户科给事中。在任期间,他屡建奇功,曾谏阻焚烧城外马草,免除百姓负担;在鞑靼围困京师时,他冒险迎父母至安全之地;任山西巡抚时,弹奏罢免年老不堪任事者一百六十人。李侃居官有廉行,曾拒绝边将赠送的貂裘,其事迹传为佳话。
李侃长于撰述,著有《李都宪先生文集》,虽诗文成就逊于李士瞻与李延兴,但史料价值极高。许振东说:“李侃的文集为我们了解其家族传衍情况和东安地区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李侃子孙繁盛,其后人在明清时期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李德恢、李德仁兄弟,均考中进士,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从李士瞻到李侃及其后人,这个家族跨越元明两代,兴旺百余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家风和文化传承。”许振东总结。
遗迹记载存世
传承家族精神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许振东介绍了李士瞻家族遗迹的记载及存世情况。康熙十六年刊《东安县志》记载,在县西街有都宪坊,为成化年都御史李侃建;在县东街建有兄弟联芳坊,为李德仁、李德恢建,但后来这些古迹的存废情况已不可知,如今踪迹无存。
而位于县北五十里凤河之阳的李侃墓,其命运也颇为坎坷。康熙年间,墓仅存墓志;乾隆年间,碑文墓志已无存;光绪三十年,乡人再访时,只见累累数塚,碑记皆无。不过,乾隆年间,知县李光昭曾下令保护李侃墓,封殖其墓,环植榆柳,并立石于坟之阳。
“这些遗迹虽然大多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们是李士瞻家族存在过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振东说。
讲座结束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听众纷纷表示:“这场讲座太精彩了!以前对廊坊的历史文化了解得太少,现在才知道我们家乡有这么了不起的家族和文化名人,作为廊坊人,我感到无比自豪。以后我要多参加这样的文化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
在历史褶皱里触摸文化温度
记者手记:
“元代楚国公李士瞻及其后人”历史文化沙龙,不仅是对廊坊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更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在许振东的讲述中,李士瞻家族的故事徐徐展开。从李士瞻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元末政坛纵横捭阖,到李延兴开北地文学风气之先,再到李侃等人在明清时期延续家族荣光,这个跨越数百年的世家大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诗文作品,更是一种清廉正直、勤学笃行的家风。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李士瞻家族的众多遗迹逐渐消失。都宪坊、兄弟联芳坊早已不见踪影,李侃墓也只剩荒冢残碑。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我们不能让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瑰宝在岁月中慢慢消逝。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希望举办更多这样的文化沙龙活动,让晦涩的历史知识“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唯有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我们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守住城市的根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6月8日,市图书馆内座无虚席,以“元代楚国公李士瞻及其后人——东安第一世家寻踪”为主题的廊坊历史文化沙龙精彩开讲。文学博士、二级教授许振东化身“历史导游”,带领现场听众穿越时空,揭开元代楚国公李士瞻家族的神秘面纱,共同领略廊坊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廊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