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文化馆
  • 首页
  •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信息发布

信息公开
馆务动态
安次之韵
安次文化刊物

光影流转间 百年皮影跃动精彩

在安次区西太平庄村,一方小小的幕布后,正上演着跨越百年的光影传奇。今年31岁的王永跃是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他用灵巧的双手熟练地操纵着皮影,在锣鼓声与唱腔中,将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门始于清末的民间艺术,历经四代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着勃勃生机。

方寸幕布间 演绎百年光影传奇

在西太平庄村的一处农家小院,王永跃的皮影工作室就建在这里,里面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皮影道具和制作工具。

近日,记者走进这里,只见王永跃忙着整理皮影,调试灯光,为即将开始的表演做最后准备。

随着一声清脆的锣鼓响,演出正式开始。“手提哨棒出店房,迈开虎步走匆忙;想哥哥急奔阳谷县,我与兄长情义长……”王永跃一边说唱,一边操控着皮影,动作行云流水。幕布上,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时而怒目圆睁,时而腾挪跳跃,激烈的打斗场面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王永跃(左)教群众体验皮影戏表演。

“王氏皮影剧团又称顺皮影剧团,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属河北皮影。”王永跃介绍,“从我太爷爷那一代开始,我们家族就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王永跃自幼跟随爷爷学艺,对皮影戏有着深厚的感情。2009年,他专程到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学习,受北京西派皮影大师路联达老师指导,技艺进一步提升。

在王永跃看来,皮影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门综合的手工技艺。“皮影人物的制作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最少需要八道工序。”他拿起一块皮料,现场演示起来。“选皮一般选用驴皮或牛皮,表面细腻,柔韧性好,透明度高。制皮则需要经过浸泡、刮皮等多道工序,让皮料变得薄而透明。画稿要根据不同角色和剧情设计图案,镂刻时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敷彩要用传统的矿物颜料,保证色彩鲜艳且经久不褪。最后经过发汗、缝缀、装杆等工序,一个精美的皮影人物才算完成。”

四代传承路 匠心坚守非遗根脉

王氏皮影戏历经四代传承,每一代人都肩负重任。在王永跃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他经常跟着爷爷走街串巷去演出,“那时候,皮影戏很受欢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吸引很多人观看。爷爷经常教导我,皮影戏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

随着时代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兴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少。“有一段时间,皮影戏班几乎无戏可演,很多老艺人转行不干了。”王永跃回忆道,“但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传承和创新,一定能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王永跃展示皮影。

为了让皮影戏更好地传承下去,王永跃不仅在表演上下功夫,还在剧目创作上不断创新。王氏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除了《武松打虎》《白蛇传》等传统经典剧目外,王永跃还推出了红色主题皮影戏《丰碑》,“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新剧目,让皮影戏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吸引更多观众。”

在表演现场,王永跃左手持影人的主杆,右手控制两根手杆,在灵动巧手的操控下,皮影在影窗上灵活跃动。其手中的红缨枪上下翻飞,宛如游龙。“看,这些人物不是冰冷的而是有灵魂的。他们在用自己的身体演绎着故事。”王永跃说。

走向世界 传统非遗绽放光彩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王永跃带着王氏皮影戏走出廊坊,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他多次参加北京文博会,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门古老的艺术。2017年9月,他受北京101中学怀柔分校聘请,担任学校非遗皮影社团指导老师,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儿皮影展演活动中获银奖。

图为学生们体验皮影戏表演。

此后,他的身影活跃在各大舞台上,201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赴赤峰宁城文艺志愿演出,同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春节联欢晚会,获得优秀小演员称号;2019年参加中国民族春晚,获得优秀节目证书,还参加了国庆70周年全国优秀皮影艺术院团进京大汇演活动。

在国外演出时,皮影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韩国演出时,很多观众对皮影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演出结束后,他们围着我们问这问那,还争相购买皮影纪念品。”王永跃说,“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永跃还积极开展皮影戏进校园活动。在廊坊多所学校里,都能看到他授课的身影。“我希望通过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皮影戏,喜欢上这门艺术。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和了解皮影戏,有的孩子还对皮影制作和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

展望未来 传承之路永不止步

如今,小小幕布已成为王永跃传播和传承皮影戏的大舞台。他更加专注于皮影戏的传承,不断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发展路径。“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王永跃说,“我们正在尝试将皮影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比如制作皮影动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皮影戏。”

在传承的同时,王永跃也在思考如何让皮影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他计划开发一些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皮影文创产品,如皮影书签、皮影摆件等,让皮影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们还想打造一个皮影文化体验基地,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皮影制作和表演,感受非遗魅力。”

在西太平庄村,随着王氏皮影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这门艺术。村里也在积极为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条件,计划建设皮影戏博物馆,展示王氏皮影戏的历史和发展成果。

一方幕布,几张皮影,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文化;一双巧手,一腔热忱,续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在王永跃等传承人的努力下,王氏皮影戏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乡村走向世界,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廊坊日报

编辑:admin   点击次数:0  更新时间:2025-07-01 17:39: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活动报名】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2025年安次区文化馆经典诵读暑期公益课堂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 河北省公共文化云
  • 国家公共文化云
  • 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
备案编号: 冀ICP备17021270号-1 联系电话:0316-8029996 邮箱:lfacwhg@126.com 微信:安次区文化馆 网站:www.acqwh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