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近几年,文化馆深化跨界合作,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联动发展,形成复合型文化空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兴热点。在跨界合作中,文化馆如何有效发掘、对接和撬动多方资源,构建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模式?除了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馆的跨界实践如何嵌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01福建省厦门市文化馆
党支部书记、副馆长 戴华妮:
文化馆跨界并非简单的领域拼凑,而是基于公共文化需求变革的主动出击。只有将文化与教育、科技、生活场景等深度融合,文化馆才能从单一的文化展示空间转变为集知识传播、创意激发、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多元价值聚合体。
厦门市文化馆积极探索“文化+教育+自然”的创新路径,在场馆中庭打造“青草园”,成为闽南青草药文化与生物科普、自然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课堂。在“文化+科技”方面,厦门市文化馆引入“瀑布流”屏幕,还配备互动涂鸦、数字书画体验系统等前沿设备,将海量文化资源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这种“指尖上的文化体验”不仅顺应了数字时代人们接触信息的习惯,更让文化馆成为激发创意、培育兴趣的“文化新课堂”。
文化馆的跨界合作,本质上是资源整合,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各方需求,构建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共赢生态。通过需求导向、平台搭建、机制创新,能有效破解资源瓶颈,保障项目的持续运营。
在文教结合方面,我们敏锐捕捉学校对优质美育资源的需求,与5所学校携手共建“青少年美育馆校联动实践基地”,实现课程、师资、活动的全方位共享。在企业合作方面,我们与厦门文广会展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联合策划“能量幸福圈”等活动,以“主题观展+特色课堂”的形式,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美育体验。在空间拓展上,我们正在尝试与银行网点合作,将文化馆的优质活动植入金融公共文化新空间,为银行网点注入文化活力。
文化馆不仅是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更是城市文化生活的连接器;不仅是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创新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文化馆跨界的价值在于,以文化之力促进社会公平、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活力,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02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佳涵:
在平顶山,我们始终坚持“让文化回到生活现场”的理念,积极探索“文化+”融合模式。星光夜校以“终身学习+美育素养”为导向,系统开设近百门课程,涵盖绘画、舞蹈、朗诵等内容,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打破传统培训边界,已逐步成为城市教育体系的有力补充、文化参与的基层入口。
在社会动员层面,我们联合平顶山160余家艺术机构、公益团体、高校资源成立美育联盟,由文化馆统筹平台、课程设计、场地调配,社会机构提供师资与服务,形成公私联动、品牌共塑的美育共同体。目前,联盟已承接“星光夜校”课程外包、社区公益行、乡村巡演、艺术展演等多项任务,提升了文化供给的密度与温度。
在产业融合层面,我们积极探索“文化+平台公司+企业”模式,与政府平台公司共建“白龟湖畔·草坪音乐会”“陶瓷青创市集”,与陶瓷企业等共办“汝瓷集”主题活动等文旅融合项目,既拓宽了文化活动的场景半径,也为企业带来了品牌增值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文化引领、产业反哺的双向机制。
在高校联动方面,我们与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合作策划“草坪音乐快闪”活动,把高质量音乐表演带到公共空间。同时,联合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设青少年美育公益课,推动高校师资、课程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
跨界实践的本质,是文化馆从内容提供者转变为社会价值连接者,在时代场景中重新定义文化的力量,让文化走出馆舍、走进生活、嵌入城市治理,成为城市精神生态的深度参与者与创新驱动者。
03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公共文化专业
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靳福松:
文化馆跨界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文化馆的社会功能定位使然,文化馆是“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二是文化馆的美育工作边界使然,文化馆的美育工作面向全体公众,需要动员学校、团体、企业、个人等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满足公众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美育需求;三是文化馆跨界的本质使然,文化馆跨界要么“借要素”,引进来促发内部变革,要么“借流量”,走出去彰显文化主张。
跨界引进外部要素,本质上是引入外部人才、流程、技术、资本、数据等,通过重新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更低成本、更高质量、更多形态、更多场景、更大覆盖等产出效果。比如,吸引年轻人走进文化馆的艺术夜校,几乎成了各级文化馆的标配。
公共文化设施的自有流量是有限的,需要向外借流量,可以向景区、商区、园区、学校借。浙江省的“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就是典型案例,充分借用商区流量,利用空中廊桥的场地及数字大屏开展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会,频繁“出圈”。
总的来看,“借要素”要考虑借来要素的反哺,“借流量”应想办法提升已有流量的密度、品质、规模,或凝聚新的焦点。文化馆跨界合作所“借”,应有“还”来平衡,让“出借方”有所增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跨界合作。
文章来源 |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