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文化馆
  • 首页
  •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信息发布

信息公开
馆务动态
安次之韵
安次文化刊物

【文化中国行】非遗工坊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第什里风筝。

“以前农闲时只能打零工,现在每天坐在工坊里做葫芦烙画,既能挣钱,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孩子。”大城县九间房村村民李红霞手持电烙笔,熟练地在葫芦上勾勒出精美图案,嘴角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廊坊,像李红霞这样通过非遗工坊实现稳定就业的村民还有近两千人。

近年来,市文广旅局立足本土丰富的非遗资源,将非遗工坊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非遗工坊遍地开花 构建乡村振兴产业网

走进永清县别古庄镇,在冀派核雕工坊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核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习连正在创作核雕作品《财神》。“我们工坊有10多名工人,都是周边村子的村民,经过系统培训后,个个是能独当一面的匠人。”张习连介绍。

永清县被誉为“中国核雕之乡”,方圆数十公里内聚集了2000多家核雕企业和工坊,4万余人从事核雕相关产业,年产值高达60多亿元。从原材料采购、设计雕刻到包装销售,当地已形成完整的核雕产业链,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村民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现在靠着核雕手艺,不少人都盖起了小洋楼。”当地村民张卫强说。

为传承和推广“燕京八绝”技艺,广阳区南汉村打造了“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是河北省首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展示面积达800多平方米。这里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交流推广于一体,展示了以“燕京八绝”为主的40多项非遗项目,陈列1000余件精美非遗作品。目前,已成功搭建起“燕京八绝”文创产品的全产业链条,先后推出30多款非遗文创产品,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需求巧妙融合,深受市场欢迎。

“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负责人邵荣伟介绍:“我们借助展馆展示和线上推广,把廊坊礼物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廊坊有这么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

截至2024年,廊坊市已建成59个非遗工坊,涵盖风筝制作、核雕、红木雕刻、传统制香、泥塑制作等多个非遗项目,累计提供就业岗位约1800个,组织业务培训471次,培训学员14000余人次,年产值达到2.5亿元,实现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打造非遗特色小镇 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在非遗工坊建设的基础上,廊坊市创新推出“非遗小镇”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打造,培育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集群。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便是典型代表,大量游客来此感受风筝文化,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走进第什里风筝小镇,村口牌楼上,“比翼燕”“盘鹰”“蝴蝶”等风筝图案栩栩如生;广场草坪中央,火红的风筝雕塑展翅欲飞;村内围墙上,各式风筝画作令人目不暇接,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风筝世界。
 

“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内场景。

在第什里风筝(飞鹞斋)非遗工坊,琳琅满目的手工风筝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该非遗工坊由省级非遗项目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艳强创办,他汲取了风筝界前辈和大师们的精巧技艺,形成自身特点。生产的风筝有硬翅、软翅、板子、串类等几十个品种,特别是沙燕风筝礼盒,做工精美、寓意吉祥,成为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赵艳强介绍:“我们多次代表廊坊市参加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活动,并走进学校、社区,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让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廊坊市还打造了南汉村宫廷忆述小镇、祁各庄景泰蓝小镇、大城红木文化体验小镇、张村武术小镇等多个特色非遗小镇。这些小镇依托当地独特的非遗资源,不仅实现了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还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模式,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旅体验。

在大城县红木文化体验小镇,游客可以参观红木家具制作工坊,了解榫卯结构等传统技艺,还能体验雕刻、组装等过程,感受红木文化独特魅力。2023年该线路接待游客28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拉动经济收入3亿余元,成为廊坊文旅的热门打卡地。


创新非遗旅游线路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市文广旅局精心设计了四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工坊、非遗展馆、非遗小镇等资源有机串联,形成了“看非遗、学非遗、买非遗”的完整旅游体验,促进了文旅消费。

“文化传承研学游”带领游客走进非遗工坊,体验风筝扎制、核雕雕刻等传统技艺,让游客感受非遗的博大精深;“燕京造办寻艺游”探访宫廷技艺传承地,满足游客对宫廷文化的探秘需求;“运河通航联动游”沿着京杭大运河,领略沿岸独特非遗风情,让游客在欣赏运河风光的同时,感受非遗与运河文化的交融;“洼淀文化休闲游”深入廊坊洼淀地区,品尝古洼一锅鲜等水乡特色非遗美食,体验独特的洼淀文化。

安次区谷氏传统制香技艺非遗工坊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走进谷氏制香工坊,古朴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香道文化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在展示厅内,线香、盘香、香牌、香囊等产品琳琅满目;在体验区,游客可以动手制作香牌,感受传统制香技艺的魅力。“我们通过非遗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产品销量大幅增长。”谷氏制香工坊负责人谷俊明说。

除了线下旅游渠道,廊坊市还积极引导非遗工坊开展线上销售。安次区谷氏制香工坊组建了专业的直播团队,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永清核雕工坊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非遗核雕”专区,产品销量连年翻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廊坊非遗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也让更多游客能够便捷买到心仪的非遗产品。


完善保障机制 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非遗工坊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廊坊市先后制定支持鼓励非遗工坊建设的优惠措施,为非遗工坊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助力文旅产业持续发展。

视非遗工坊规模大小,参照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等优惠政策给予奖补。

建立健全非遗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更多的非遗专业人才。

引导非遗工坊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推动建立网络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宣传推广,提高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非遗产品的市场流通,推动文旅经济发展。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殿堂,从传统手艺到特色产业,廊坊市通过非遗工坊建设,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模式。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财富。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非遗工坊建设,推动非遗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廊坊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手记

在廊坊,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明灯”,更是吸引游客、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随着非遗工坊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廊坊大地徐徐展开,也为廊坊文旅产业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蓝图。

 

来源:廊坊传媒网

编辑:admin   点击次数:0  更新时间:2025-08-09 10:59: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学党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 河北省公共文化云
  • 国家公共文化云
  • 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
备案编号: 冀ICP备17021270号-1 联系电话:0316-8029996 邮箱:lfacwhg@126.com 微信:安次区文化馆 网站:www.acqwh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