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文化馆
  • 首页
  •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信息发布

信息公开
馆务动态
安次之韵
安次文化刊物

【安次非遗】葛渔城重阁会

历史渊源

安次区葛渔城重阁会始于乾隆年间,由山西省流传至此。民国初年,在天津南市燕乐戏院演出,场场暴满。由于侵犯了地方豪绅的利益,他们买通官府,扣押了会箱,几经周折才被放回。葛渔城人将此会视为珍宝,荣耀门庭,捐物出资才能入会,为争出“头肩”(第一个出场),王凤林曾出两包白米,刘广发抬来一头肥猪,传为佳话。民间挚情,使此会长荣不衰。

“文革”期间,服装道具被烧毁,遂告解散。1982年,政府号召挖掘民间艺术,重获生机,但老艺人已寥若晨星。他们回忆各架芯子的形式,武振华、许璞等做出改革后的设计方案,构出模型,由老艺人刘兆安亲自撑炉,自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二,仅仅七天完成八架芯子,艺人们四处奔波,借服装,借乐器,为乡亲们演出了第一场。后来,王寨村捐赠1千元,镇政府、四街村委会出部分资金,65名新老会员也捐钱捐物,才使此会得以重组恢复,不仅打造出原有的十架芯子,又新添了四架。老艺人杨子元,王志中虽已年过古稀,仍亲自表演示范,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使重阁会得以复兴。2008年,葛渔城重阁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表演形式

该会表演由上下两层演员组成戏剧人物造型,表演以下面的演员为主。下面的“底座”选身强力壮,善于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员,妆扮成男角色;上层的“二节人”选形象好、善于表演的儿童(10岁左右),扮成女角色。托举儿童的道具称为“芯子”,是铁铸的双搭肩背架,中间伸出一根铁杆。“芯子”佩戴在“底座”背上,儿童的下半部分固定在铁杆上,著成人戏服,双臂舞动,风姿绰约,裙袖招招,飘飘欲仙。由于要稳住上面的“二节人”,“底座”的身体要保持平衡,舞步极为讲究,难度很高。两人表演的“芯子”重六七十斤,三人或四人的更重,难度更大,故每架“芯子”都有两三个替换演员。目前,重阁会座唱曲牌大部分已失传,现已无坐唱形式。现残存的曲牌有《扬子江》、《吴氏飞霞》、《春景》、《夏景》、《渔家乐》等。

艺术成就与价值

自1983年开始,每到新春佳节都要出会为群众演出,元宵佳节参加廊坊市花会调演,1995年春节演出期间,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此录像向海内外展播,河北省文化局也录制存档,并为两位会长授予民间花会名人荣誉证书,对重阁会的发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2002年重阁会领导班子换届,老会长退居二线担任指导,他们不但参加市区民间花会调演,还连续参加了天津北辰区老年公寓、黄花店演出,应邀赴霸州胜芳、文安左各庄、天津杨柳青演出,获得好评。2004年春节参加天津市民间花会调演。2014年应邀为旅游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进行了表演。2015年春节为天津武清和本镇乡亲进行了表演并在廊坊电视台《乡里乡亲》、《廊坊零距离》、《廊坊都市》等栏目进行了录制。2017年2月参加第十一届“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非遗展演;5月参加第三届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非遗展演;9月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非遗展演;11月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

 

 

编辑:admin   点击次数:0  更新时间:2025-08-12 18:18: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 河北省公共文化云
  • 国家公共文化云
  • 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
备案编号: 冀ICP备17021270号-1 联系电话:0316-8029996 邮箱:lfacwhg@126.com 微信:安次区文化馆 网站:www.acqwh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