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安次区丈方河村登云会,起源于一九四六年,由本村刘占礼、张万发、赵连元三人组建。请本县西南庄村的沙师傅任教丈方河。登云会由16个演员,加乐队及护场人员共几十人组成。丈方河登云会经过历代传承,至今以传至第六代。2016年丈方河村登云会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表演形式
丈方河登云会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吸取地方戏曲与民间戏剧之精华,逐步形成特有的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
丈方河登云会,是一项民间传统技艺,主要角色有大头行,二头行、老作子、渔婆、渔翁、桥夫、青白杆等,基本动作有跑跳步、摒步、麻雀步、单腿跳等。登云会表演者双足缚于二尺四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乐器伴奏中舞蹈翻跌。丈方河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重于扭和踩,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惊险动作。丈方河村高跷属文跷,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是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在民间节日表演时极受欢迎。
登云会主演16人,其中有大头行、二头行为领队,其次樵夫与老作子、衙役与寡妇、咧子与刘二姐、老渔翁与青杆、傻公子与白杆、李爷与李奶、傻子与傻子妈共8对。每对都有其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技巧,都有各自的硬功与绝技。丈方河登云会能为观众展示大小拖场,其中有“刘海戏金蟾”、“老牛拖象”、“大小香山”等。最高可达6层,煞是惊险。
艺术成就与价值
丈方河登云会建会传承至第二代时,在安次县花会调演中曾获第一名。丈方河登云会经常到周边县、市应邀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1997年和1998年应邀去北京龙潭庙会演出,连续两年荣获表演三等奖,目前,丈方河登云会历经六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逐渐发展壮大,经常活跃在广大城乡文艺表演舞台。每逢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登云会已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重要文化活动内容之一,演出时将吸引众多群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