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在我国南方江西一带兴盛,明朝时期流传到天津市静海县独流一带。在清代,中幡极为盛行,曾两次受到皇封。第一次是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御封两面幡面,一面题字为“天下太平”,一面为“五谷丰登”;第二次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御笔幡面两个,一书“风调雨顺”,一书“国泰民安”。目前因保管不当幡面已经不存在了。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1895年由第一代传人吴继昌(东沽港人)引入东沽港至今。东沽港中幡圣会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经过多年改革与创新,东沽港中幡已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民间艺术团体——中幡会。2009年东沽港中幡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表演形式
东沽港中幡分筒、面、楼三部分,筒长1丈8尺,起到控制幡速减轻下垂惯力的作用,幡面用于衬风,使幡的重心稳固平衡。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有霸王举鼎、金鸡独立、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中,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
幡按大小可分为硕幡、中幡和小幡三类。硕幡一般比较重也比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幡;而小幡则只有3-4米。
东沽港中幡全高11米,宽1米,重56斤,由8根黄杆,3层伞组成。过去的中幡表演是一个人,现在发展为群体表演,有一定的套路,由低潮到高潮,编排有序,场面颇为宏伟壮观。
艺术成就与价值
东沽港中幡最兴盛时期为1963年以前和“文革”以后,群众热情高,参加人数多,演出场次也多,经常在本地及周边天津杨柳青、胜芳一带巡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94年至1997年连续四年由天津市文联特邀参加娘娘宫会演出,1995年,应邀参加了首届中国民俗旅游节暨第七届北京国际风筝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市民的赞誉。2007年参加廊坊市庆香港回归演出。2007年东沽港中幡圣会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