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文化馆
  • 首页
  •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信息发布

信息公开
馆务动态
安次之韵
安次文化刊物

【安次非遗】第什里风筝

历史渊源

风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华夏祖先智慧的鉴证,其飞翔原理至今仍在航空业延用。至唐代纸业发达,改为纸糊,名曰“纸鸢”。后附笛于上发声如筝,故名“风筝”。早期用于军事,唐后传至民间。到明清至鼎盛时期,并以区域划为四大流派,京津为四派之首。宫廷风筝乃首中之魁。

第什里风筝萌生于明永乐年间,发展于清乾隆时期。至今已有五百年之久。特别到乾隆末期有村民赵国才(人称赵花碗)将第什里风筝奉献于“千叟宴”之上,从此打开了第什里风筝内廷供奉之门。此后为满足达官显贵的奢求,便不惜工本逐步将制作艺术推向了巅峰。最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第什里宫廷风筝”。至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第什里村民刘平,带领四个儿子和弟子承前续后:利用先天的历史条件、采取挖掘和发展的方式,以本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传统民间艺人为依靠,将无形的区域资源、变成了现行的京畿风筝产业,产品遍销全国大中城市和周边国家及西欧。以“中国风筝出两坊”(潍坊和廊坊)而著称。2009年第什里风筝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制作工艺

传统风筝手工制作工艺流程总体概括为:扎、糊、绘、放。但具体操作因为种类和题材的不同及档次的高低而有极大的差异,以软翅中高档鹰与蝴蝶的制作工艺流程为例,手工制作不外乎四艺。一是骨架扎制:骨架制作不单单为了美观,更要注重它的科学性,是按照空气流动对物体摩擦产生的动力而有意设计的,需经过选料、断料、打节去皮、刮料、煨弯、绑扎、组装等制作流程;二是画片绘制:平面部分可采取先画后糊,立体部分先糊后画,经过裁料、打谱、打底、上色、勾线等流程;三是糊裱及“薄盔脱胎”:包括泥塑、铸模、裱被、盔脱、安装、蒙箍、平糊、打爪等流程;四是放前调试:调试是放飞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只有通过各种调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调试步骤包括栓提线、调重、调偏、调盘等。


艺术成就与价值

第什里风筝参加了2002年北京市王府井步行街改建中,新东安商城的装饰任务;2005年为韩国议会制作2万个传单风筝;2006年廊坊市9.26农交会展览; 2007年为中国天文台制作70万个科教风筝。2014年,为发展河北省农村旅游事业,“第什里风筝小镇”被设定为廊坊市级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乡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度挖掘本地域传统风筝文化内涵,得使传统风筝文化更加完善,民俗文化进一步得以弘扬。2016年“第什里风筝”正式纳入国家体育总会、并注册成立了“廊坊市风筝协会”,2015-2016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复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风筝节和风筝精英赛”,省级传承人刘平长子刘书杰参加全国风筝手工制作技艺大赛,荣获全国第三名的奖牌和荣誉证书。2017年第三届“全国风筝节和风筝精英赛”获全国二等奖。河北省旅游局将第什里传统宫廷风筝艺术产业产品认定并列为河北省十大旅游产品之一。

编辑:admin   点击次数:0  更新时间:2025-09-03 17:50: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我们的歌|听!歌声里的文化馆~(二十六)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 河北省公共文化云
  • 国家公共文化云
  • 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
备案编号: 冀ICP备17021270号-1 联系电话:0316-8029996 邮箱:lfacwhg@126.com 微信:安次区文化馆 网站:www.acqwh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