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文化馆
  • 首页
  •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信息发布

信息公开
馆务动态
安次之韵
安次文化刊物

【安次非遗】五谷粮食画

历史渊源

经考证五谷粮食画起源于唐盛行于清,曾为宫廷贡品,清乾隆年(1736年)天下大旱,饥民逃荒遍野,乾隆皇帝命开仓救民,但有些贪官,勾结地方势力,中饱私囊克扣官粮,大臣刘统勋奏报朝廷,乾隆皇帝震怒,命刘统勋为钦差大臣查办此案,刘统勋让灾民中的民间艺人,用粮食做的万言书专呈乾隆,乾隆命刘统勋严惩贪官,开仓救济灾民,乾隆皇帝将五谷万言书妥善保管,收藏于大内。这是关于五谷粮食画,艺术起源的故事,此后,五谷粮食画在西南地区十分盛行,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形成了诸多流派,其具体种类也略有不同。

安次区团结村五谷粮食画起源于清朝末年间的陈金波,他专为宗教、寺庙、祠堂、塑制佛像、制作壁画,以泥做胎,外用五谷杂粮代替颜料,画面逼真栩栩如生。近年来在农民画家刘永山的开发推动下,又重新焕发出五谷粮食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勃勃生机。经过大胆革新, 团结村五谷粮画除具有五谷粮画共有的特点外,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吸取了国画、书法、书画章法、浮雕、装饰、装裱等艺术的传统工艺手法,但又不是完全模拟,而是在自己的艺术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画作题材多样,为大众喜闻乐见。既有雕塑艺术的造型特点又有绘画艺术的笔墨色彩效果。2016年团结村五谷粮食画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制作工艺

五谷粮食画在流传过程中名称众多,依据民间传统,应叫“五谷粮食画”,简称“五谷画”或“粮食画”,也可美其名曰“五谷艺术”。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经过选择底板、设计底稿、选择种子、涂胶水、贴种子等步骤,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再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画面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通过覆胶等一系列手段让粮食处于真空状态,可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




艺术成就与价值

五谷粮食画2012年参加天津市第三届艺术节荣获优秀作品奖。2014年参加河北省第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会,粮食画获好评,多家媒体给予报道,对五谷粮食画进行了专访。2015参加天津第三届老手艺﹒新创意全国葫芦大赛,创意葫芦作品《云龙》获银奖。2017年参加定兴非遗小镇全国优秀非遗展、廊坊市基层宣传工作交流推进会非遗展和安次区非遗传习活动。

五谷粮食画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五谷粮食画属古老的中华绝技,传统民间工艺,用五谷杂粮作画,给人一种亲和力。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二、文化价值。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艺术体现,是对五谷文化的尊重和弘扬。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 三、历史价值。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代时曾是敬献皇帝之贡品。通过对五谷粮食画的研究,可以向世人重新展示五谷文化。

编辑:admin   点击次数:0  更新时间:2025-09-04 17:14: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学党史】百个瞬间说百年 | 1924,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 河北省公共文化云
  • 国家公共文化云
  • 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本馆概况 | 信息发布 | 艺术欣赏 | 网上培训 | 活动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馆总分馆 |
备案编号: 冀ICP备17021270号-1 联系电话:0316-8029996 邮箱:lfacwhg@126.com 微信:安次区文化馆 网站:www.acqwh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