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南茨平村里一到冬季农闲时,村民们没有娱乐活动,慢慢的形成了赌博的不良风气,致使一些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村里有个叫何福全的画匠,经常去南方做画工,为当地庙宇画塑像。当地每逢庙会,就会耍龙灯搞庆祝活动,他觉得非常有意义。心想,如果把这个活动带回村里会很有好处,让村里的年轻人有个娱乐活动锻炼身体方式,不去赌博,又能给老人孩子观看带来快乐,同时调动起人们的精气神。于是在打工的闲暇之余就去考察研究,看清龙体的结构、龙头和龙皮制作技巧、学习耍龙套路。回来后就找来几个年轻邻里,开始操办制作道具。何福全本身是画匠,又心灵手巧,很容易自己制作了龙头,画制龙皮,找来木工做好龙骨,用绳子中间一连做龙筋,很快就成功地做好一条舞龙。到了春节前,他就组织十几个青年人试着耍起来,村里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于是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从此让村里人过起热闹的新年。自那以后,村里就少有人去赌博了,龙会得到全村人的支持和赞成,于是龙会便在村子里一代代传承下来,一传就是200多年。
表演形式
茨平云龙圣会,是一种以舞龙形式,进行强身健体的民间文化活动。整条龙共分为九节,全长二十二米。其中有龙头、中间七节和龙尾。龙头是用竹木做骨,外用纸糊,画上颜色装上眼睛和龙角、龙须等,看上去口张牙利、角立须摆,十分威武。前有一人耍龙珠作引导,舞龙头的紧跟其后,两人配合进行舞龙花样姿势变换。舞动第二节者需要有力气,而且个子较高的,才能够带领后面几节很好地配合龙头的舞动。使得整条龙配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姿势优美、动作流畅。其中动作花样有大盘龙、小盘龙、大摆尾、小摆尾、跳把子、钻栅栏及龙翻身等等。舞起来上下翻飞,活灵活现。夜间舞龙时,要安装灯光,所有的龙节、龙头都装有彩灯。之前的龙节里都是用永垂钓勾,点燃蜡烛安装好,舞动起来,火龙飞舞。现在是用LED彩灯,更是五光十色。龙钻花才是舞龙的亮点。一盘烟花在中心位置喷出数米高的烟火,火龙围绕烟花舞动,腾空飞舞,场面更是热闹非凡,达到了演出的高潮。象征着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风调雨顺。舞龙动作的主要难点在于舞动过程中的动作流畅,龙身舞成圆形,而且在舞动过程中穿叉换人,而龙的整体要做到不间断,不停顿,不变形。这也是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技艺,和无数次的练习的结果。后场配有相应节奏的锣鼓点激励着,使得舞龙人越舞越猛,速度越来越快,巨龙腾空飞舞十分壮观。
艺术成就与价值
云龙圣会,以舞龙为主要表演形式,需要舞龙者有的强壮的体力,由青壮年用力量和技巧表演各种舞姿,把一条巨龙舞动的活灵活现。耍龙珠的是各种舞姿变换的引导和指挥,有大盘龙、小盘龙、大摆尾、小摆尾、跳把子、钻栅栏、龙翻身等,动作难度较大,夜间整条龙装有灯光。使得白天巨龙飞舞,夜间火龙腾飞。
云龙圣会,传承和发展了民间的龙文化,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体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如龙头的制作、龙皮的绘画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龙骨的制作,包括尺寸形状适当,结构合理,比例协调,显现出巨龙的骨气和活力。组织舞龙,能够团结民心,鼓舞士气,锻炼身体,杜绝赌博。还带动了周边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周边好多村庄因为龙会的带动,都举办起了各种文化娱活动。如高跷会、小车会、小驴会、少林会、秧歌、旱船等,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显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