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
(广陵琴派)
古琴艺术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弹拨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一种平置弹弦的乐器,通长约120厘米,最宽处(肩)约20厘米,尾端约12厘米,厚约6厘米。面张七弦,弦下无品、柱等支撑,通常用桐木作成外弧内空的面板,用较硬的梓木作成地板,面、底粘合为近似于长方体共鸣箱,髹上大漆鹿角霜灰胎漆面而成。
古琴一般用作纯器乐性的独奏,演奏时左手按音,右手拨弦。也有唱、弹兼顾的弦歌及与箫、埙等乐器合奏等形式,以及参与祭祀雅乐。
历史渊源
早在先秦时期,琴乐就有南风、北风之别;唐代“吴声”清婉、“蜀声”躁急;宋代江西派等更有传统特色。明清以来,逐步形成了现代中国古琴的分布格局:长江下游以南京、上海、杭州为中心;长江上游以成都、重庆为中心;黄河下游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岭南以广东、香港为中心。20世纪20年代后,以北京为中心。
琴坛自明、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虞山派、广陵派、川派、岭南派、诸城派等流派,恰好与上述地区相一致。
廊坊依托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近年来古琴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项目简介
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包括了琴的制造、弦的制造、音律构成、乐谱传承、演奏技巧、旋律多样等,基本概括为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歌、琴论、琴社、琴派等领域。
其漫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与其追求神韵的音乐风格对中国其它种类的音乐影响极大。斫琴的优秀经验通过“口传心授”,在历代琴家、斫琴家之间流传,对今天的乐器制作,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可考的千余张古代传琴,作为珍贵的文物,在形制和漆色断纹上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琴上所刻历代琴人的题款,也对美术、书法、文学、历史的考证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价值巨大。
古琴曲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畅、操、引、弄等名称。保存至今的古琴谱书约200种、包含3000余首不同版本曲谱。它们几乎都与文人生活相关,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咏唱,具有强烈的文人化倾向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部琴乐史,相当于是中国古代文化史。古琴艺术虽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域或时代,但它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
保护成效
近年来,对古琴技艺的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2022年1月8日,廊坊市古琴文化学会成立。为古琴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研究的平台,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和整理古琴艺术的传统资源,推动古琴艺术在保护中发展。
与此同时,古琴艺术的教育与培训得到了加强。不仅利用古琴文化空间,打造建立古琴传播教学基地,还秉持“从娃娃做起”的原则,针对4-6岁儿童进行“古琴蒙学”的启蒙教育,古琴传承人多次在中小学开展讲座、讲授古琴蒙学,鼓励学生学习和演奏古琴。
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古琴艺术展还走进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古琴艺术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提升,古琴艺术在社会中的认知度不断提高。
编辑:井九玲
审核:王依妍
监制:孟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