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手艺 编出“笤帚苗”新花样
笤帚苗手编技艺在安次区仇庄乡熊营村李家已传承130多年,“95后”姑娘李国存是市级非遗笤帚苗手编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走进李国存的非遗工坊,一个40多平方米的空间宛如一座手工艺品的宝藏殿堂。“看,这些都是我们纯手工编织的笤帚苗作品,有12大类100多个品种。”李国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里,扫床笤帚、锅刷、茶刷、扫地大笤帚、按摩锤、葫芦、钱袋、花瓶、墙挂等琳琅满目,技艺精湛程度令人惊叹。
工坊内,6台扎绑机器整齐排列,工人们双手如飞。“我们现在用这些机器,可比以前省事多了。”一位工人笑着说。只见笤帚苗在他们灵活的手指间迅速穿梭,不多时便编织成造型精致的工艺品。
李国存介绍,笤帚制作的第一步是精心挑选收割好的金丝苗,“先用剪刀剪下苗丝,按长度分成三到四类,不同长度制作不同产品。过去制作靠门框木棍和麻绳,后来有了腰勒子,现在科技进步了,铁桩、滚轴、电磁感应出线等工具让效率大大提高。”
李国存在传统六步扎绑技法,即选料、浸泡、捆扎、成型、整形、晾晒的基础上,融入地方民族工艺与文化,还别出心裁地将高粱秸秆与彩线编织成“福”“喜”“吉”等字样。这样一来,小小的笤帚就“变身”为有美好寓意的艺术品,备受消费者欢迎。
如今,李家笤帚苗编织已在熊营村形成规模化生产。李国存干劲十足:“我的目标就是吸纳更多的村民,把传统手艺发扬光大,让大家都能增收致富。”她正尝试自己种植金丝苗,计划未来实现种植、加工一体化,让这一古老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